“中国传统失蜡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东平

青铜之都升“九鼎”

——记“中国传统失蜡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东平

作者:陈建平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如此雄浑壮丽的诗句,映画了这座长江之滨的青铜古城。它,就是中国古铜都——铜陵。一炉炉铜水如挥毫泼墨流淌着青铜史歌,一朵朵铜花似向阳之葵迎接着古都新貌。青铜铸造是这座城市的生命动力,联系着新城市的脉搏,系挂着古铜都的历史。

在青铜铸造技法之中,有一种技法古老而神秘。从春秋战国,经汉唐到明清,历久不衰。这就是“失蜡法”。在明清时期,内廷设有铜作,用失蜡法铸造宣德炉、鼎、铜像、铜狮、佛像等。清代晚期,北京有铜作数十家。民国初年,宫廷工匠流入民间,聚集在北京安定门外。号称佛作。五十年代以后,这一行业却逐渐衰微。然而今天,还有一群人正为了传承这门古老的铸造技法而倾尽心血。

   山城的夜静谧祥和,钢铁铜炉都悄然平静。然而还有一炉小小的铜水,在为了一个执着的灵魂流淌,升腾。郑东平,1972年生,中国传统失蜡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第一届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铸造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防卫科技大学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客座教授,铜陵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现为铜陵九鼎雕塑有限公司艺术总监。他出生于铜陵,深受铜陵铜工艺的浸染,师从华觉明先生的他,以铜陵九鼎雕塑公司为实践基地,逐步摸索并传承起具有铜陵地域特色的失蜡法工艺。

失蜡法这门传统铸造技法的传承,倾注着几代人的心血。失蜡法是冶铸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是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即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它的传承之路迂回悠长,却在曲折之中悄然的创造着奇迹。自50年代的衰落,直到1964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觉明先生对传统失蜡法做实地调查,失蜡法才重新开始了它的薪火相传。华觉明先生在佛作老艺人门殿普指导下,用失蜡法复原了北魏风格的自在观音像,详细记录了工艺流程和蜡料配方与制作技艺的细节,使这一珍贵的工艺得以完整的保存。1979年,应国家文物局之请,由华觉明指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双起翔复原了这一铜像,作为政府礼品由邓小平同志首次访美时赠送给了美国安全助理布尔津斯基博士,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现在,双师傅已年迈退休,为欲挽救这一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铜陵铜冶炼及铸造工艺一直延续,为承袭古老的青铜铸造技术提供有利的条件。据此,由华觉明、双起翔向出生铜陵,长期受传统工艺熏陶的郑东平等,以九鼎雕塑公司为基础,传授传统失蜡法技艺,并成功复制了上述自在观音像和徐工宁透空饰件等代表性器物。


郑东平接过了传承和发展失蜡法的重任,正如他的作品“一言九鼎”,他用自己的潜心钻研,对失蜡法的未来做出了无声却最有力的承诺。郑东平创办的铜陵九鼎雕塑有限公司坐落于中国古铜都铜陵,以传承失蜡法,发展青铜工艺,弘扬青铜文化为己任。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具规模的青铜雕塑及工艺品生产厂家之一。公司先后承接了北京地坛公园贡鼎设计制作、青藏公路建成五十周年纪念组雕设计制作、铜陵市铜文化广场铜韵凤鸣设计制作、安徽省政府赠北京奥组委春秋鉴、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组雕、铜陵日全食广场雕塑等大型雕塑项目。九鼎雕塑设计生产的青铜器高仿品、高级铜工艺礼品远销欧美、中东地区。向世界展示着铜魂铜韵。

出身科班的郑东平,1995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雕塑专业。常年累月的悉心钻研和恒久不变的艺术追求,让他看似平凡的脸上,彰显着古老青铜般的执着与坚毅。春华秋实,默默伴着他的一炉铜水,铸就了他辉煌的成就。他的作品《一言九鼎》,获得第一届安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银奖;大型青铜城雕《凤鸣》,在20068月由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的首届年度最有影响力城市十佳雕塑作品公众评选中,名列十佳之一,作品《吹箫人》获由安徽省文化厅、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安徽省美术大展三等奖;铜工艺作品《志在千里》获首届安徽省旅游节“最佳旅游商品奖”;作品《春秋鉴》作为安徽省政府赠北京奥组委礼物安放在奥运中心区,“国礼方鼎”被奥组委选为北京奥运会贵宾礼品。

 炙热的铜水磨练着他传承的意志,铜都的山水赋予他创新的活力。承古创今,他肩扛重任,踏实前行。古老神秘的失蜡法,在他的世界魂牵梦绕,也将从他的梦中伴着古铜都的钟鸣礼乐,铸就出浓墨重彩的鼎盛辉煌。




发布时间:2013-03-15 00:00

 铜陵市文化馆

 

地址:铜陵市翠湖五路与西湖大道交叉路口(新馆)

   铜陵市义安南路19号(老馆)

电话:0562-2861846

传真:0562-2861846

联系人:祖小涵    赵慧

邮箱:tlswhg@163.com

邮编:244000